十之以饼干盒
短期复习:没关系!

写在前面

本文内容:

  • 短期复习方法
  • 个人经验
  • 网络资源

文中方法的适用情景:

  • 备考,即提高成绩,而非更好地掌握知识
  • 时间紧迫(考前的大概1个月以内?)
  • 有大量可自由分配的时间

我的经验

0. 我和“突击复习”:一些可有可无的话?

我是拖延症患者,所以很多考试都是明明本来有时间准备,但还是最后短期准备,即,突击复习的。比如雅思考试、一个(我不想说名字的)数学竞赛、几乎每次的历史模考,但是成绩都还看得过去,至少肯定比我不复习要好得多。

很多考试,就算我有一定的准备,到了临考时,我也会抓紧复习。比如我在这两年 IB DP 中,几乎所有科目(尤其化学)的模考。而且,我觉得考前的“突击”是切实有效的。

总而言之,我经常突击复习,过程多少是痛苦的。我常常后悔,自己没有通过平时的积累来避免突击复习的痛苦。但是,每一次,我都万分庆幸,并且感激自己在考前真正投入到了“突击复习”中。

我们总说:要避免突击复习。我认为这有道理,因为我们想要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这样学来的知识也的确更加完整、牢固。突击复习与这正好相反。但,我还认为,这并不是让我们在没有其它办法时,羞于突击复习。在我眼中,突击复习并不是一件做了就“十恶不赦”的事。它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它应该只是一种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我们先稳住成绩,之后再真正补全知识。只要成绩还是衡量我们学业能力的一大标尺,大概,处在没有止境的竞争中的我们,就仍然需要突击复习吧。

我也明白,某些时候需要突击复习,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永远依赖突击复习。突击复习时,我们并没有更多时间来作为保险,所以我们需要短时间内的规划不被打乱,我觉得,这本身就风险极高。毕竟,再次强调一下,我认为突击复习只是一种临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相信,高效且有效的学习,一定是基于充沛的学习时间和良好的日常习惯的。

1. 心理准备

我对自己说:既然还有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复习呢?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认清现实,保持理性。考前的时间只会变少,所以要尽量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备考上,而不是用在焦虑上。我们要冷静下来,还有一个原因:只有头脑清醒,效率才会更高。不要过度自责、有太多压力和焦虑。当然,也不要放飞自我、自暴自弃。保持平稳的心态。

不再焦虑时,我们就需要坚定目标:我一定要尽全力准备某某考试。不管过程多么痛苦,我一定要完成目标。这时可以想象失败的后果来激励自己。

接下来,需要知道我们需要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出规划。

2. 内容取舍

我对自己说: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就要有所取舍。

研究考试要求,翻阅真题,有所了解后,放弃不必要的复习内容,但要保证自己能够拿分

例如,我在 IB DP 大考前的一个月里,空闲时间已经越来越多了,而那时需要复习 DP 历史1。正好,2021年5月考试的这届(M21)因为疫情影响,试卷二(Paper 2)从写2篇不同主题的论文变为了写1篇论文。也就是说,我们虽然学过两个主题,但是不一定要两个都复习。

这时,我就要明确:我要复习哪个主题?我要复习这个主题下的哪几个案例?每个主题下都有三个分题,我要全部复习,还是有所选择?

原本,我想全部复习:两个主题、全部分题、所有案例。但很快意识到时间不够,内容太多,只好舍弃大量内容,冒一定的险。最后,我像下面这样权衡,做出了决定。

问题 一些考虑 决定
哪个主题? 20世纪战争的案例学得很乱,而且找不到很多史学探讨 复习专题10:专制国家
哪几个案例? 德国也是试卷一的内容之一,和试卷二有重叠;试卷二可能要求两个不同地区的案例 复习德国和中国
哪几个分题? 每次考试几乎都只涉及两个分题,每问对应一个分题2;后两个分题联系紧密,与第一个有清晰的划分 复习后两个分题:巩固与维持、政策

这样,我舍弃了大量知识内容,保证复习的深度,同时保证在试卷二的考试中至少有一题是我准备过的。

如果考试定期连续举行,那么考试的命题一定多少有些规律可循。这也是我们需要利用的,但不能过度依赖。例如,IB DP 历史的考试题目很少重复,所以我就研究了真题,发现“外交政策”等一些要点还没有在现行大纲下真正考过,所以在复习其它主题之余,我也着重复习了一下这些点。结果考试时,居然真的有一道题专门问外交政策。

3. 熟悉形式

我对自己说:考场下面下功夫,如果能在考场上省一分钟都是赚到了。

熟悉试卷、公式数据册(Data/Formula Booklet)、计算器等考试材料的形式:

  • 排版、格式
  • 字体、字号、纸张大小
  • 关键信息的位置,如:试卷上的内容说明、问题里的重点词、公式册里的重要公式
  • 一些编号:试卷的页数、阅读材料编号(如果适用)、题目编号,等等
  • 公式数据册中字母的含义
  • 计算器的功能:
    • 复制粘贴
    • 定义 $x = \text{常用数值}$,或使用任意字母来定义,从而快速输入
    • 正态分布方程中变量的输入顺序
    • 等等……

这些都是突击复习的内容。熟悉考试材料也是备考的一部分。只有熟悉考试环境,才能更放松地运用知识,才能省去现场熟悉试卷、查找资料的时间。

比如,我考前花时间专门熟悉 DP 历史试卷一,我就觉得很值得。期间,我发现试卷一中每个规定科目(Prescribed subject)的标题下,都有对内容的说明,标明了这次考试涉及的分题,所以我就明白了,我一定要先看这一说明,以免之后答题时跑题。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材料价值分析(OPVL)的那种题,前半句永远是一样的,只有后半句才是针对这一次的要求,所以考试时,我就可以直接看后半句。

4. 规划复习时间

我对自己说:不先把最重要的事做了,难不成要等着最后没时间、直接放弃?

时间要用得高效。

优先:

  • 最难的、最重要的内容
  • 最好的复习资料、最新的真题(或 IB 提供的样卷)

试卷不用多刷了,完整地做最有价值的(通常是最新的)一两套试卷就可以。剩下的,直接看题、划批、思考、确定自己的答案,再看标答。省去写字的时间。

比如,我在考试当天上午,为 DP 物理大考复习的时候,就是这样。直接看题,找思路,如果和标答一样,那么这道题可以直接略过。没思路,或者思路和标答不一样的,我再仔细做题。

如果需要练习考场答题的时间安排,尤其是写论文的这种题,那我觉得最好计划在复习的后期去做真题、或者与真题风格相似的模拟题,并且要模拟真正考试的情况。复习后期,你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知识,这时就只用关注知识的应用和其它更加实际的方面(比如论文每段用时多少)了。

比如,我在考前的晚上才完整手写了一篇历史试卷二论文,而没有在复习前期就练习手写论文。这样,我能在手写的过程中运用之前复习到的知识,感觉特别有成就感,也让我感觉特别自信。我觉得这种积极心态,是对当时那个处于突击复习状态的我,特别有帮助的。

我对自己说:这几天备考,我就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

有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地完成。不过既然已经短期复习了,那么也不用写出来太过精细的计划,反正脑子里都能记得住。只要确定需要复习的内容、确定关键时间点的理想进度就可以了。复习的这些天内,一切活动都按照复习计划进行。

比如,如果我复习历史时,想用两三天写完所有可能的论文题目的大纲——这是我的复习内容——我就要(至少在脑子里)想好类似这样的计划:

关键时间点 理想进度
第一天结束 写完“巩固与维持”
第二天上午结束 记住已有大纲
第二天下午结束 写完“政策”
第三天结束 完成之前剩下的内容、记住所有大纲

最后复习的那几天,我也真的是一整天一整天地学历史,只跟着复习计划,其它一切不管。因为我之前已经坚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准备好这次历史大考。

网络资源

视频。来自 Bilibili 的 up 主:史東183。时长19分钟,比较长,适合手里有机械重复性的活儿的时候看(听)。

链接:〔史东〕高考压力大到头秃,怎麽保持平常心?

我从视频里学到的是“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即不要在短期复习时还想着去做漂亮整洁完美的笔记,而是要去刷题、在应用中学习。但和我最后实践得出的、适合我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详见本文上一节“我的经验”。

结语

我觉得,这篇文章中说到的短期复习,和其它一些考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我之后应该会再写一篇文章来简单说说那些其它的事。不过,下周的更新应该会是我的 IB 课本使用心得系列中的 DP 化学课本。还请期待!

希望我的4步短期复习方法能给你提供参考。我并不是专业的老师,只是稍有心得的 IB 学生,如果有更多思考和见解,欢迎你在这里分享讨论!(请在博客的“关于”一栏末尾寻找联系方式。)我真的很好奇其他人的想法!


  1. 在本博客“关于”的这一节里,我细致说明了我们学校对于历史的科目内容设置。 ↩︎

  2. 对2019年11月的卷子(N19)来说,有待商榷。 ↩︎

除非特殊声明,本博客(十之以饼干盒 jiaxcuit)中的作品均为原创,并且这些原创作品均遵循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公共许可协议国际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