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之以饼干盒
在所谓的文化与文化之间

这是几个月前的事了。那时我偶然有个机会去一个英国城市——就叫甲市吧——参加一个学生活动,来回都是和我在英国大学的另两位同学A和B一起坐火车。在甲市,我们一起住了青旅。下面是我在旅行结束几天之后的思考。


在去程的火车上,B和我闲聊,发现我们去年夏天居然是住在我们大学的同一个暑期宿舍,就又说起来她在那认识了一个中国学生,名字开头是D,学数学。她先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D的全名,然后我发现我们居然认识,于是我很惊讶:“他居然是中国人,我还以为他要么是马来西亚人,要么是新加坡人。”因为D和我聊天时聊过马来西亚的教育系统,还有他如何在马来西亚时,因为学校更改每学年开始的时间,莫名其妙地就跳了一级。这时B说:“哦,D应该的确是中国人,不过是在马来西亚上的学。”然后她又说:“你可以问的嘛,问他是不是中国人,我见到人有时候就会问是不是德国人什么的”——因为B是德国人。我说我不喜欢那么问,因为学校里有很多不同亚洲面孔的人,这么问好像默认他是中国人一样。B又说:“但你并没有默认啊,你只是在问。”

我真心佩服B直来直往、快速找话题、交朋友的能力。但我觉得还是不对。如果心中没有猜想或预先的判断的话,问出的问题就不该是“你是不是中国人”,而是“你是哪里人”。我也不喜欢别人带着这种预设的国籍和预设的印象来问我,因为这些问题多少带着提问者对某国人的刻板印象,还有提问者将这些刻板印象与被提问者的一些行为之间默认地做出的联系。

B想不起来D的名字时,我开玩笑说:“名字开头是D、学数学,这描述也太具体了吧!咱们学校中国人那么多,我可不知道是谁。”然后她就不知如何联想了起来,开始抱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中国人只是和中国人交朋友,交流也只用中文,那不是相当于白从那么远来到这里(英国)了吗?”我真是听这种话听得太多了,不管是从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口中,就简单委婉地说:“我也不太明白,但可能那是因为中国人的确很多,只和中国人交流就已经够了吧(能满足社交需求了);而且从最功利的角度看,很多中国人以后都是要回中国的,所以相比于发展在外国人中的人脉,他们更需要发展中国人中的人脉。”我当时没说的是,用母语交朋友、聊天,谁不会觉得更顺畅、更放松呢?

几天过去,我回想起这段对话,再回想起在学生活动那天和当时新认识的某个外国同学C的尬聊,我越想越不舒服。就算双方都抱着友好交流的心,有些人就是聊不来,有些人在一起就是没有共鸣。交朋友为什么要看人从哪里来呢?C是外国人又怎么样?A和B是外国人又怎么样?他们都是外国人,可聊不来就是聊不来,聊得来就是聊得来。我从小到大认识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中国人,也不是个个都成了朋友。

我又想起来在甲市的青旅时,似乎是青旅工作人员的一个白人阿姨在我、A,和B一起回房间时,拦下我们,对着我和/或A问:“你/你们是来自中国还是日本?”在A揽下聊天的重任、回答是日本之后,那阿姨说,她知道中国有不少人在学武术,她还听青旅的一对夫妻里的日本人说日本也有不少人在学,接着就开始几乎停不下来地问A日本柔道、剑道、空手道等等的问题——问是不是日本很多人学,问他们是不是在学校学,问A他会不会剑道,各种各样。阿姨在结束她的一长串问题时说,她问是因为她很喜欢武术,而且她觉得人们应该多问彼此这些关于文化的问题,她还觉得“different cultures think differently and there’s cultural psychology(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文化心理)”。

我们一回到屋子,A就说,他虽然在学校里学过,但他其实一点也不喜欢剑道,可那个人那么有热情,又不能在她面前说。我们都大笑。

回想起来,我当时听到那些问题,真的觉得很不开心——虽然被问的是A,话题是日本文化;虽然那位阿姨很热情。但设身处地想一下,我真的很不喜欢别人把我当成什么中国文化的代言人,一上来就给我扔这么多有所谓无所谓的问题,还包括那种谁都说不清、只有统计数据能说话的问题——比如:“中国学武术的人多吗?”这种问题,不管怎么回答,都只是加重刻板印象而已吧?还有,一个跟我不怎么熟的人,突然把我拦下,一股脑地问这么多所谓的文化问题,不觉得很冒犯吗?简单问一点可以,就像打个招呼、问问“吃了吗”,但问那么多,我感觉到的就是,提问者正带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来观赏我和我的文化。也许提问者没有这样的目的,但这的确造成了问题。

我和人交往的时候,希望这能是个体和个体之间的事,希望这种沟通是平等和互相尊重的。虽然我明白,有人会在没话找话时,问这种文化上的问题,但我绝对更喜欢聊关于我自己,或者那个对话者本人的事。我不抱着希望说认识了某个人就能了解某个文化——就算能知道一些有关文化的事,我觉得也不大可能达到“了解”的程度;我也不希望别人通过我,只是想了解所谓的中国文化——那不就是和我交谈,却无视了我本人吗?那我是什么,免费文化导游?我觉得直接问陌生人问出来的对文化的了解既无聊又表面,充斥着刻板印象,抹杀了与提问者不同文化的的个性。只有不带预设地了解某个具体的人、再了解某个具体的人、再了解许许多多具体的人之后,才能多少摆脱已有的偏见,总结出某个文化来。我觉得,文化是由人组成的,我对人感兴趣——多面的、复杂的、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前人不知道糅合了多少偏见和无知之后,总结出来的描述。

除非特殊声明,本博客(十之以饼干盒 jiaxcuit)中的作品均为原创,并且这些原创作品均遵循知识共享(Creative Commons)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公共许可协议国际版。